商丘旅行社
商丘春秋旅游总公司官网
 首页 >> 签证中心 >> 
Warning: Illegal string offset 'classname' in /data/sqchunqiu/view.php on line 36
当年的胡春华你知道吗?


参加高考,是当年湖北五峰县的文科状元,成为当地的首位北大生,轰动了全县。

1983年20岁毕业的时候,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报道了胡春华,这又是为啥呢?
        在30多年前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西藏日报》、《宜昌报》等报纸里,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胡春华。
       20岁时候的胡春华,按照当下的话来说,绝对是一个小鲜肉(翻拍于1983年7月9日《光明日报》头版)。当年宜昌地市有三万多考生。


 首先我们从1979年的高考说起。关于当年的高考,《湖北日报》和《宜昌报》的有关报道不多。1979年7月11日的《宜昌报》报道说,7月7、8、9三日,宜昌地区和宜昌市有3万2千多考生参加了这一年的全国高考。
       当然这3万2千多的考生里,就有一名考生,他叫胡春华。当年他仅仅16岁,是宜昌地区五峰县二中的一名学生。
      《山里娃子上北大》 按照报道说,当年全国重点大学是在当年的八月下旬陆续发出录取通知书。那就是说,胡春华应该是在1979年的8月下旬拿到的北大录取通知书。
       不过《宜昌报》是在1981年6月23日、也就是在胡春华已经上北大两年后对该事进行报道,标题是《山里娃子上北大》。胡春华以360.6分成绩考取北大,当时报道是这样写道的:“五峰山区一个山里娃胡春华,1979年以360.6分的好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是大家只要提起这事,总是说“农民家里出‘状元’”。
        于是“宜昌报记者在1981年6月上旬又一次来到渔阳关公社马岩墩一队,走访了胡春华的父母亲。”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当时胡春华的家乡是宜昌地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公社马岩墩一队 (现在的渔洋关镇马岩墩村) 文章接着说:“胡春华的父亲母亲说,当年录取通知书下来,前来家里祝贺的人每天推进涌出的,屋子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县文教局的同志还说,春华上学途中的车船和住宿费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周边的乡亲们也给春华送来了钱、粮票和学习用品。 “石柱山公社的许老师特地走了几十里山路送来了十元钱和十斤粮票,并对春华爹说:‘党培养孩子上了北大,我们当老师的也高兴’。”
上大学前的暑假   工地背河沙挣了100多元
       2009年02期《廉政瞭望》有一篇关于胡春华的报道。这篇报道说,初中离家8里路、高中离家13里路。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胡春华初中高中他都走读,脚板上的茧有铜钱厚,穿烂的草鞋有一大堆。
       而拿上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后的这个暑假,胡春华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每天都背上背篓,到水电站工地干活,背河沙。一个暑假挣了100多元钱。
                一位素不相识的人     带着胡春华到北京
      《宜昌报》报道说:“当时十六岁的春华,个子不高,又没有出过远门。春华的大哥把他送到武汉后,遇到了一位上北京进修的肖老师。肖老师虽然与他们萍水相逢,却主动提出来带春华到北京去。“到北京后,肖老师先把春华安排住下,第二天帮春华取回行李,亲自送他到北大。入学后,学校给春华评了甲等助学金……”
1982年10月首次申请到西藏工作
         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过去。1983年5月4日的《光明日报》报道说,胡春华是北大中文系学生,曾担任团总支副书记,并在1982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学习期间经常翻阅《西藏日报》、《西藏文艺》等报刊杂志,他认为自己从小在山区长大,身体素质好,家里有兄弟姐妹照顾父母。去年(1982年10月)他在填写毕业生分配调查表时,就表示毕业后愿意去西藏工作。
       此后,他每周两次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藏文,并天天坚持锻炼身体,为将来赴藏工作做准备。寒假回家时,专门征求了家人意见并得到同意。今年三月,他向系领导正式提出去西藏的申请。



1983年5月4日的《光明日报》 以及对胡春华的报道。
《人民日报》专门报道胡春华
1983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以《北大毕业生胡春华自愿去西藏工作》为标题做如下报道:
“据新华社电 北京大学中文系应届毕业生胡春华到西藏去工作的要求最近已得到正式批准……
这篇报道尽管文字不多,但是作为《人民日报》单独对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去向做单独报道,应该是属于罕见。而且《人民日报》是根据新华社电来的。


左上图是当天《人民日报》的版面,右上图是有关报道的具体内容。
     1500多字长文问答胡春华
     光明日报1983年7月9日头版以《我要求到西藏工作不是一时的冲动》为标题大篇幅报道了胡春华的事情:《光明日报》对这篇报道还加了“编者按”: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应届毕业生胡春华,主动要求毕业后到西藏去工作的消息在本报发表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最近北京大学中文系团总支的《团旗》编辑部,组织一部分学生与胡春华座谈。
       下面是这次座谈的摘要。这里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充满了一个赤子对祖国的真诚。它反映了党培养出来的新时代大学生对人生、对社会深刻的认识和成熟的思考,很值得一读。
问:你才20岁,还是个毛小子,你敢担保你的思考是成熟的,不是一时的冲动?
答:我自己认为我的思考是成熟的,不是一时的冲动。我很早就有这个想法。我在去年三月决定不参加研究生考试后,我就开始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了。我有目的地阅读了一些有关西藏的报刊、书籍,又找了一些从西藏来的同志交谈,向他们了解西藏的情况。在去年十月我向系里提出这一请求后,老师和同学们又给我提出了许多问题让我思考。我的决定是在对西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自己的客观情况作了一定的分析后作出的。当然,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对西藏的了解还很不够,对自己的认识也会出现偏差,在个别问题上考虑会有所欠缺,这是完全可能的。
问:一个青年人应该具有责任感,一个大学生应该服从国家的需要,你是不是认为去西藏才能体现出这些来?
答:我认为国家的需要并不仅仅在边疆,内地也需要人。需要留在内地,留在大城市、留在名牌学府,也同样是国家的需要。在这些地方同样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同样可以为四个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体现责任心。服从国家分配,并不一定非得去边疆、去西藏。去西藏那只是我个人的选择。
问:你去西藏似乎是给人一种个人奋斗的嫌疑。
答: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正是这种希望促使我们不断地进取。我认为这不是个人的奋斗。个人奋斗是指那些以我为中心,一切为了个人利益的奋斗。我不太注重个体的作用,而是重视集团的价值。因为个体离开了它所依存的社会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人的奋斗是否有价值,他的前提就是在于其有目的是否在为社会服务。
问:倘若专业不对口,把你分去做社会工作怎么办?
答:专业对口不能片面的理解,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文科和理科不大一样,文科不仅要培养专门学科的研究人员,而且还要培养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才。广义说来,我们被分去从事社会工作同样应该算是对口。在四年的学生中,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我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搞专业研究,从事社会工作,都有一定的基础。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来说,我倒倾向于从事社会工作。
问:你是否打算在西藏干一辈子,对于那些要求回内地的人你怎么看,你最后是不是也会和他们一样?
答:在西藏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内地,这是国家政策允许的。西藏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有许多困难是我们内地无从设想的。一些同志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后要求回内地,是合理的,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他们在西藏工作期间,为西藏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是应该受到人们尊敬的,对他们进行非难是完全不应该的。特别是作为一个没有在西藏工作过的人来说,更没有资格非难他们。至于我自己,现在还难说,因为未来还是个未知数。
问:你对照顾父母的问题是怎么考虑的,你的父辈、兄弟姐妹是否真支持你?
答:我家在湖北五峰县山区,父母都是农民。兄弟姐妹六个,大哥在当地县文化馆工作。嫂子就在本生产大队。大姐出嫁在本生产小队,离我家只有两里多地。小姐是也在家里,虽成家,但仍住在一栋房子里。弟弟在宜昌师专读书,他属于定向招生,可以分回到本县。妹妹现在家务农。他们都在父母身边,照顾父母的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至于说到父母兄弟是否支持我,我想引两段家里人的话回答。父母在给我的信中说:“你上西藏的申请我们知道了。你听党的话,到艰苦的地方去,这是好事,是很光荣的事,我们都支持你。”
大哥在给我的信中说:“我看到了《光明日报》关于你毕业后赴藏工作的报道。既然你下了大决心,那就勇往直前吧!”
《光明日报》1983年7月19日以《王震在首都高校毕业生大会上号召同学们——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再次对相关新闻报道。
报道说,由教育部和中共北京市委联合召开的首都高校一九八三届毕业生大会在政协礼堂举行。
出席这次大会的中央领导有习仲勋、王震、姚依林、邓力群、胡启立、乔石、郝建秀、伍修权等。教育部长何东昌主持大会。
最后是三位毕业生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他们是北京化工学院机械系毕业生李利平、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生陈虹、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胡春华。


《光明日报》当天的报道。下图是文中放大部分。
《中国青年报》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胡春华在这次大会的发言上说了什么?
       至于在首都高校毕业生大会上,胡春华说了什么,当时的报纸没有报道。不过《广州旧闻》(gzjiuwen)在《湖北日报》2006年12月7日三版上看到关于当时胡春华在大会上发言的一段内容:
胡春华在大会上发言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占国土总面积的60%,且大部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的家乡,也是内陆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可能至今还封闭在大山里,从事刀耕火种的生产劳动。所以说只有汉民族实现了现代化,不等于中华民族实现了现代化,不等于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
1983年7月胡春华在首都高校毕业生大会上的发言(照片源自于北京青年报、北青网)。


  从五峰到西藏走了23天。每年的7、8月份,是高校毕业生们离校的日子。1983年8月20日,胡春华从五峰出发,从宜昌乘火车经洛阳到西宁,换乘汽车到格尔木,穿过柴达木盆地,翻过唐古拉山,行程4000公里,历时23天,9月13日到达拉萨。
在1983年9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的头版头条有一篇文章《在报到处门口》,文中说,这几天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人事处很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届毕业生都开始陆续报到,有来自北师大数学系的林富祥,有来自山西大学历史系的王涣春,有来自西南师院体育系的宋毅,有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的俞江……。

当然其中就有来自北京大学的胡春华。不过胡春华应该是在10天以前就到了拉萨。

在胡春华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后,《湖北日报》2006年12月7日刊登了一篇长篇报道《人生乐趣在攀登——记五峰走出的山里娃胡春华》。
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得出,西藏工作期间,胡春华很少回家探亲,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家乡的爱。对父老乡亲说:“我怎么也忘不了我的家乡,那里有我的亲人和兄弟姐妹,有辛勤培育我的老师,有我年少时的伙伴。”

1992年正月初,胡春华携爱人、女儿回到五峰。这是儿媳和孙女第一次到五峰。他对父母说,这次是组织上批准他几个月的假期。但是三月初二,自治区党委打来电话说“有重要工作,速回”。第二天凌晨5点携带妻女踏上返藏的路程。走过一山又一山,翻过一岭又一岭。胡春华说:“我怎么也忘不了我的家乡,那里有我的亲人和兄弟姐妹,有辛勤培育我的老师,有我年少时的伙伴。”

对师弟师妹说: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他曾在母校校刊《文心》上为师弟师妹写下这样的寄语:“我是五峰二中七八级的毕业生。《文心》取名于《文心雕龙》,自然是陶冶学生的文学素养。爱好文学的人未必就能成为文学家,但许多人却正是从爱好文学走向成才之路的。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年轻人需要有些幻想、需要梦想。总有一天,你们中间会走出一群人来。我衷心祝愿有这样美好的结果”。 

2006年12月7日 《湖北日报》对胡春华的报道
本文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宜昌报》、《廉政瞭望》2009年02期 、《北京青年报》等。



   Copyright © 2008-2013 www.sqchunqi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丘邀伴旅游 版权所有   邮编:476000 [豫ICP备12024955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1140277085650XB  旅游许可证号:L-HEN14022  经营范围:旅游业务及互联网销售    投诉电话:0370-3289679